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 P LT) 减少症( I TP) 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 / 3, 年发病率为( 5~1 0) / 1 0万人,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男女各半。其主要机制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 从而导致自身抗体和细胞毒 T细胞( CTL) 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以及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不足。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 标准剂量为: 泼尼松1~1.5m g·k g -1·d -1, 可 使2 / 3 的I TP患者在治疗2~4周内缓解, 但之后需缓慢减量,维持治疗3~6个月。长期应用激素不良反应较大,肥胖、 痤疮、 骨质疏松、 股骨头坏死、 高血压、 糖尿病、急性胃黏膜病变等不良反应,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而导致患者依从性差, 复发率高。本研究采用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I TP, 旨在探讨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以减少激素用量, 降低不良反应, 提高依从性, 降低复发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 013年12月在我院血液科治疗的I TP 患 者 4 8 例, 诊 断 均 符 合I TP 的 诊 断 标准[ 1]。血小板<2 0×10 9/ L, 有出血症状, 需临床治疗。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2 2例, 其中男性9例,女性1 3例, 年龄1 5~62 岁, 中 位 年 龄3 9 岁, 血 小板平均数( 1 5±7) ×10 9/ L。对 照 组2 6 例, 其 中 男性1 2例, 女性1 4例, 年龄1 1~68 岁, 中位年3 6岁, 血小板 平 均 数( 1 5±8) ×10 9/ L。2 组 在 性 别、年龄、 血小板 计 数 等 方 面 差 异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具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泼尼松0.5mg·k g -1·d -1, 口服+升血小板胶囊 4 粒 每 日3 次 口 服,3~4 周 血小板稳定后激素 逐 渐 减 量,升 血 小 板 胶 囊 持 续 应用至半年 后 逐 渐 减 量 停 药。对 照 组 采 用 泼 尼 松 1mg·k g -1·d -1, 口服 3~4周, 血小板稳定后激素缓慢减量。

 

1.3 疗效评估

1.3.1 有效率 评 估[ 2]: 治 疗6 周 根 据 外 周 血 血 小板计数将疗效分为如下3 种: 完全反应: 治疗后血小板计数≥1 00×10 9/ L, 且没有出血症状 和 体 征。有效: 治疗后血小板≥3 0×10 9/ L, 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板数增 加2 倍, 且 没 有 出 血。无 效: 治 疗 后 血小板计数<3 0×10 9/ L 或 者 血 小 板 数 增 加 不 到 基础值的2倍或者有出血。总有效率=( 完全反应+有效) /总例数×100%。

1.3.2 复发率评估: 中位随访期1 8 个月, 根据外周血血小 板 计 数, 若 PLT<30×10 9/ L, 有 出 血 症状, 仍需临床治疗, 定义为复发。

1.3.3 不良反应: 治疗中观察出血情况及肥胖、 痤疮、 骨质疏松、 股骨头坏死、 高血压、 糖尿病、 急性胃黏膜病变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 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方差分析、 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 2 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治疗后2组缓解率比较分析: 4 8例患者均完成6周治疗。试验组完全反应1 0例, 有效6例, 无效6例, 总有 效 率7 3%( 16 / 22) , 完 全 反 应 率4 6%( 10 / 22) 。对照组完全反应1 2例, 有效9例, 无效5例, 总 有 效 率 8 1% ( 21 / 26) , 完 全 反 应 率 4 6.2%( 12 / 26) 。2组间比较总有效率和完全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2.2 复 发 率 比 较: 2 组 随 访1 8 个 月 后, 复 发 率 比较: 随访1 8个月, 试验组复发率3 8%( 6 / 16) , 对照组复发率6 7%( 14 / 21) , 2 组 比 较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P <0 .05) 。

2.3 临床症状观察: 4 8例患者初期出血情况均获得明显改善。至 随 访 结 束, 无 消 化 道 出 血、 颅 内 出血等严重出血情况发生。无股骨头坏死、 急性胃黏膜出血 等 严 重 并 发 症 发 生。2 组 均 出 现 肥 胖、 痤疮、 骨质疏松、 高血压、 糖尿病等激素不良 反 应, 实验组发生率及程度均较对照组减轻。

 

3 、讨 论

ITP是因体液 和 细 胞 免 疫 介 导 的 血 小 板 过 度破坏以及血小板生成不足, 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获得性自身 免 疫 性 出 血 性 疾 病。I TP 患 者 大 部 分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是针对 GPⅡb /Ⅲa, 其次是抗 GPⅠb /Ⅸ复合体以及其他血小板糖蛋白。抗体包被的血小板通过 F c受体与抗原呈递细胞( APC)结合, 主要在 脾 破 坏。另 外, 由 于 巨 核 细 胞 表 现 亦表达 GPⅡb /Ⅲa和 GPⅠb, 自身 抗 体 与 巨 核 细 胞上相应的抗原结合, 影响巨核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生成。近年来, 大量研究发 现, 除 B 细 胞 产 生 自身抗体外, 导致血小板抗原免疫耐受性受损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调节性 T 细胞, 其中 CD4 +CD25 + 调节性 T 细胞最 为 典 型[ 3, 4]。此 类 T 细 胞 可 直 接 溶 解血小板, 加重血小板破坏减少。

 

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I TP的一线用药,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 F c和 C3b受体, 从而减少对抗体包被血小板的吞噬作用; 抑制粒细胞对抗体包被血小板的黏附和吞噬; 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 降低毛细 血 管 通 透 性; 抑 制 抗 血 小 板 抗 体 的 生成;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 并使已结合的抗体游离。

 

升血小板胶 囊 由 青 黛、 连 翘、 仙 鹤 草、 牡 丹 皮、甘草五味中 药 组 成[ 5]。其 中 青 黛、 牡 丹 皮、 连 翘 具有清热、 解毒的药理作用。牡丹皮兼具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 两 大 功 效。仙 鹤 草 能 够 收 敛 止 血。诸 药合用, 在抗菌、 消炎、 抑制出血等方面均能起到良好效果。另外, 有 研 究 表 明, 升 血 小 板 胶 囊 能 够 提 高CD4 +CD25 + 调节性 T 细胞计数, 并能增强其分泌I L -1 0与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等内分泌功 能, 减少血小板的破坏[ 6]

 

综上所述, 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激素治疗I TP具有协同作用。既往报道, 标准剂量激素( 泼尼松1~1 .5m g·k g -1·d -1) 治 疗I TP, 早 期 缓 解 率 为 5 0% ~60%, 但持 续 缓 解 率 仅 1 0% ~25% [ 7, 8]。2 014 年,Sakamoto等[ 9]报 道, 传 统 剂 量 激 素 治 疗I TP1 年持续缓解率为2 8.4%。国内高亚玥和马一盖[ 1 0]报道, 传统剂量3~4周有效率6 6.3%, 规律减量较非常规 自行减药者可明显降低 复 发 率 ( 1 7.9% 与81.8%) , 但由于激 素 的 不 良 反 应, 患 者 依 从 性 差。唐韫和刘霆[ 1 1]应用升血小板胶囊联合泼尼 松0.5mg·k g -1 ·d -1 治 疗 难 治 性 I TP,总 有 效 率7 8.7%, 完全反 应 率 2 9.8%。 古 丽 娜 等[ 1 2]应 用 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地塞米松2 0mg 第1~4天治疗老年I TP, 有效率8 0%, 完全缓解率3 6.7%。本研究中升血小板 胶 囊 联 合 泼 尼 松0 .5mg·k g -1·d -1治疗I TP, 总 有 效 率7 2.7%, 完 全 反 应 率 4 5.5%。随访1 8个月, 复发率3 7.5%, 与报道相近。

 

综上所述, 升血小板胶囊联合低剂量激素治疗ITP安全有效, 可减少激素用量, 降低不良反应, 提高依从性, 降低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