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在任何性别、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生,但婴幼儿和育龄女性的比例最高,特别是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较为常见。缺铁性症状的发病率较为缓慢,大多不能确定发病的时间或日期,一般是因机体其他疾病就诊检测时才被发现。其主要表现症状随病情的轻重而决定,其症状与其他慢性贫血略有相似,如乏力、疲劳、心悸、气促、眼花、耳鸣等,病情的轻重与缺铁的程度为正比。
倘若血红蛋白降至80-100g/L,患者自我感觉轻微,一般不易被及时发现;当血红蛋白降至40-60g/L时,患者活动后会出现心悸、气促、眼花、耳鸣等症状;当血红蛋白降到30g/L以下时,患者的正常行为已经受到限制,并出现懒言、怕动以及贫血性心脏病。
常见的缺铁性贫血症状有消化系统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患者感觉倦怠乏力、头晕耳鸣,重则眼花气短、心悸,甚至胸痛、水肿、晕厥;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色淡,皮肤干燥无华。年长儿可有头晕、眼花、耳鸣、食欲减退、异食癖、烦躁不安、智力减退,常合并感染,可有心率快、心脏扩大,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缺铁性贫血归于"血虚"、"血亏"、"虚黄"等症,与造血、生血、供应、运输人体所需养分和氧气有关,即心、肝、脾、肾、脑等器官的营养供给都有关系。传统医学认为"心生血,肝藏血、脾统血、肾主骨、骨生髓,脑为髓之海"。症状分为:心血虚,患者出现心悸、健忘、心神不定、面色不华;肝血虚,患者虚阳上扰清窍、惊恐头晕;肝开窍于目,目失濡养,目涩肢麻,月经涩少或闭经;脾气虚患者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头晕心悸、少气懒言;患肠寄生虫者有萎黄、气血衰少、不容肌肤,使得肤色淡黄无华,严重者还会出现水肿等症状,即黄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