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he Oncologist》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研究人员在哥伦比亚大学口腔医学院确定,遗传变异会增加服用双磷酸盐类药物者发生严重坏死性颌骨病变的风险。

双磷酸盐类药物是一类破骨细胞抑制剂,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附着于骨骼中的钙并抑制破骨细胞——这种骨细胞会分解骨的矿物结构。这一发现为用于确定哪些人可以安全地服用这些药物的基因筛查试验开启了一扇大门。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药物已被广泛使用多年,并且通常被认为是安全且有效的。但通俗文学和博客中充满了患者为控制骨质疏松或高钙血症而延长双膦酸盐治疗不料竟发生颌骨坏死的故事。

据之前的调查显示,遗传因素在易感患者的颌骨坏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Zavras博士和他的小组对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期间发生了颌骨坏死的30例患 者进行了全基因组检查,并将其与几个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却未患病的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发生了RBMS3基因小变异的患者更易发生颌骨坏死,其概率为没 有变异者的5.8倍。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另外两个可能导致颌骨坏死风险的基因(IGFBP7和ABCC4)的小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