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花接骨散是中药复方,基础实验研究表明:三花接骨散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为了证明其机理,我们应用三花接骨散和对照药物对450例骨折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研究。
结果表明:三花接骨散有效率达97.6%,与对照组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在骨痴X线评分、消肿、止痛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处理,均表明三花接骨散优于对照药物组(P<0.01)。我们认为三花接骨散是骨伤科临床理想的药物。
三花接骨散是首都医科大学骨伤科研究所研制而成的中药第三类新药,经基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花接骨散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微循环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论证其活血化癖、消肿止痛、接骨续损的功效,我们应用三花接骨散和对照药物对450例骨折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共450例,其中三花接骨散(A)治疗组300例,骨折挫伤散(B)阳性对照组100例,空白对照(C)组50例。患者年龄在18一60岁之间,具体分布见表1;性别分布情况见表2;骨折多发生在挠骨远端、肚骨、股骨、胫胖骨及尺挠骨等部位,骨折部位分布见表3;药物治疗时间为2一4周,疗程分布见表4;治疗方法以闭合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为主,占395例,手术切开内固定为辅,占55例。
2.受试对象选择
2.1.诊断标准
2.1.1.有明确外伤史。
2.1.2.一般症状:局部疼痛,肿胀与癖斑,功能障碍。
2.1.3.特殊体征:局部畸形,骨擦音或骨擦感,异常活动。
2.1.4.X线表现:X线提示有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受破坏,须拍正、侧位片,包括邻近关节 。
2.1.5.中医症候:症见跌打损伤所致肿胀、疼痛 、肢体活动受限的筋骨损伤,气滞血疲,面色苍白,皮肤癖斑,舌质淡红或有癣斑、苔薄黄,脉弦速或沉实而涩。
2.2.试验病例标准
2.2.1.纳入病例标准:符合诊断标准 ,以四肢管状骨闭合性、新鲜骨折(三天以内),小夹板和(或)石膏外固定为主要观察对象、手术治疗为辅助观察对象。
2.2.2.排除病例标准:
2.2.2.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0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物有过敏;病理性骨折。
2.2.2.2.合并有肝肾和心血管疾病;精神病患者;有不良影响的其他疾病。
2.2.2.3.骨折达不到功能复位标准,复位后无法进行有效固定者。
2.2.2.4.凡不符合纳入际准,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材料与方法
1.试验样品
1.1.治疗组:三花接骨散由首都医科大学骨伤科研究所提供,批号:940801,剂型为散剂 ,规格:每袋 内装药粉 5 克。
1.2.阳性对照组:骨折挫伤散、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药厂生产,批准文号:黑卫药准字(82)型。批号:940902。做法:取骨折挫伤散胶囊将药粉倾于干、洁的搪瓷盘中,在干燥、无菌室内取三花接骨散包装空袋,每袋装入4克骨折挫伤散药粉、即相当于10粒胶囊药量),密封。
1.3.空白对照组。为不含任何活性、毒性对照药。由首都医科大学骨伤科研究所提供。批号:941003。制备方法:取粗红高粱末,文火适当炒炙、放凉后,粉碎,过80目筛,得细粉;用三花接骨散空包装袋,装入5克细粉,密封。
2.试验方法:本受试对象 以住院和专科门诊相精合.,其中住院289例,门诊161例,门诊病例定期检查或送药到人,严格控制可变因素。
2.1.分组方法。采用单盲随机配对原则,具体分为治疗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
2.2.给药方法及疗程
2.2.1.治疗组,口服三花接骨散,每次l袋(5克),一日二次 ,14天为一疗程 ,可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2.2.2.阳性对照组:口服骨折挫伤散 ,每次1袋(4克),一日三次,14天为一疗程 ,可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2.2.3.空白对照组:口服,每次l袋(5克),一日二次 ,14天为一疗程 ,连续服用两个疗程。
洽疗结果
1.疗效标准及其依据。按照中药新药治疗外伤性骨折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1.骨折的临床愈合标准
1.1.1.骨折的部位无疼痛、压痛与纵轴叩击痛 。
1.1.2.骨折断端无骨擦音与异常活动。
1.1.3.X线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痴通过骨折线。
1.1.4.解除外固定后,上肢的向前平伸持1公斤重达1分钟 ,下肢不扶拐在平地连续行走3分钟,并不少于30步者 。
1.1.5.连续观察2周,一般练功活动骨不变形者。则观察的第 1 天即为临床愈合日期。
1.2.常见骨折临床愈合时间。锁骨骨折3一5周;肱骨外科颈骨折3一5周;肱骨干骨折4一6周;肱骨髁上骨折3一4周;尺桡骨干双骨折4一6周;挠骨远端骨折3一5周;掌骨骨折4一6周;股骨粗隆问骨折6一8周;股骨干骨折6一10周。胫腓骨骨折6一8周;肠骨骨折4一8周。
1.3.疗效判断标准
1.3.1.临床治愈;临床用药时间比同类骨折愈合时间提前1/3以上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者。
1.3.2.显效:临床用药时间比同类骨折愈合时间提前l/3一1/4,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者。
1.3.3.有效:临床用药时间比同类骨折愈 合时间提前1/4一1/5,达到临床愈合标准者。
1.3.4.无效:临床用药时间与同类骨折正常愈合时间相同。
2.疗效分析
2.1.疗效判定:三组450例经四周治疗后,按4级疗效判定标准分析,经x2检验,三花接骨散治疗组显著优于骨折挫伤散组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骨折挫伤散组亦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x2=17.58,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x2=5.13,P<0.05,亦有显著差异。空日对照组10例有效主要是个体差异和骨折自然愈合因素存在,并非取到治疗骨折作用。
2.2.促进骨折愈合情况
分析三组450例治疗过程中均在14天或21天、28拍X线片;如14天或21天已发现骨折愈合者就不再拍片,根据骨折线模糊,连续骨痴生长情况,进行打分。骨折线依旧甚至加宽,无内外骨痴打0分骨折线变模糊,有内外轻度骨痴生长,打1分,骨折线几乎消失,在有连续骨痴生长打2分。其结果见表6。从表6可见三花接骨散明显优于骨折挫伤散组和空白对照组。具有较好的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2.3.消肿情况分析按骨折肿胀程度分为无、轻、中、重4个等级,分别为O、1、2、3。按用药时间分别在3、7、10、14天进行观察,其结果见表7。
2.4.止痛情况分析。疼痛的观察主要是病人主诉情况打分,疼痛完全消失或可忽略打1分,轻度,偶发疼痛打2分,常自觉有疼痛者打3分。其结果见表8。
从表8说明治疗组在第3天镇痛作用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优于阳性对照组,第7天有显著差异,而第1、5天无差异,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典型病例
例:潘某,女性。46岁,工人住院号:0084006。于1994年12月9日跌伤致右腕部肿痛,活动功能受限入院。查体:神清生命体征正常,右腕部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可扪及骨擦音。X线片示:右挠骨远端骨折。临床诊断 :右挠骨远端骨折,入院后给予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拍片复查对位对线良好。即给予服用三花接骨散,每天2次、每次5克,患者服用三花接骨散后当天局部肿胀明显消退 ,疼痛明显减轻,经服药2周拍片复查,X线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骨痴生长,拆除外固定,右手活动功能正常,痊愈出院。
讨论
1.骨折是常见多发疾病,中医骨伤科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骨折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经》曰:“气伤痛 ,形伤肿”。王冰注:气无形故伤痛 ,血有形则伤肿”。骨折损伤气血 ,致血脉离经妄行,恶血留滞,形成血疲,以致气血运行失常,癖积不散 ,为肿为痛。“血不活者癖不去,癖不去骨则不能接”故治当活血化疲,消肿止痛,接骨续损,三花接骨散具有以上功效。其组成为:三七、当归、血竭、土鳖虫、西红花、川芍、大黄、桂枝、川续断、干姜、白芷、冰片、马钱子、自然铜、地龙、沉香等。本方重用参三七甘微苦温 ,为伤科止血化癖 ,消肿定痛之圣药,有止血不留癖特点,为君药。其中川芍、当归、西红花行气、活血、养血;桂枝、大黄、地龙温经通脉,清湿热、消肿止痛 ;血竭 、土鳖虫、马钱子散血通经 ,消结止痛,诸药为臣。佐以川续断、自然铜益肝补肾、续筋接骨;冰片、干姜、白芷、沉香辛香走窜,除行气止痛外,尚可引诸药达病伤之所,为使药。纵观全方君臣佐使,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合为化癖生新,消肿定痛,续筋接骨之功效。
2.骨折愈合(fraeture healing)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骨膜中成骨细胞的再生是骨折愈合的基础,其愈合过程可分为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痴形成,骨性骨痴形成及骨痴的改建几个依次交替演进的过程,骨折愈合分为膜内骨化和软骨内骨化 ,骨折后24小时内,骨折端处的骨外膜开始增生肥厚,骨外膜的内层细胞增生,产生骨样组织,形成新生骨,即膜内骨化,其过程迅速,而且连接牢固.软骨内化骨是骨折时,骨膜骨皮质以及邻近软组织遭受损伤,血管破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血肿 ,由于血球破坏,纤维蛋白渗出。肉芽组织形成,血肿开始机化,位于血肿周围的纤维组织增生将血肿包围,并伸入其中,通过吞噬细胞和异物巨细胞的作用而被吸收代替。血肿的吸收代替 ,常需要2一3周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血肿吸收替代后,骨折断端间幼稚纤维组织,大部分转变为软骨,嵌插在两骨折断端的外骨痴之间,软骨细胞经过增生、变性、钙化而骨化,这常需1一3月时间。三花接骨散的基础实验证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改善局部微循环作用。我们认为可能是三花接骨散早期促进血肿的吸收以及减少血肿形成,阻断软骨内骨化,另外,刺激骨膜内成骨细胞生长,有利于骨膜内化骨,从而促进骨折的早期愈合。
3.三花接骨散临床实验观察结果在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早期愈合方面都明显优于骨折挫伤散。经统计学处理(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我们认为三花接骨散是骨伤科临床理想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