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多巴丝肼片合用普拉克索或吡贝地尔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选择自2008年8月至2010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接受治疗的40例PD患者,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多巴丝肼片+普拉克索片组(普拉克索组)和多巴丝肼片+泰舒达组(泰舒达组),每组20例。经12周联合用药治疗后,以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各部分评分相对于基线(治疗前评分)的变化为指标评估疗效。同时监测血压,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比较2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结果经12周治疗后2组UPDRS各项评分相对基线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拉克索组UPDRS.I(精神、行为和情感)评分、UPDRS.IV(治疗的并发症)评分较吡贝地尔组评分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拉克索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泰舒达组l临床总有效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5%和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普拉克索或吡贝地尔与多巴丝肼合用治疗PD可获得较显著的近期疗效;在改善PD患者精神、行为和情感及运动波动并发症方面的疗效,普拉克索优于吡贝地尔。
多巴胺(dopamine,DA)受体激动剂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临床。与左旋多巴(1evodopa,LD)不同,它直接作用于DA受体,不需要再经过变性的DA神经元的代谢转化作用。目前,以普拉克索、吡贝地尔为代表的非麦角碱类DA受体激动剂是临床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最主要的药物。两者均可作为原发性PD早期的单药治疗或晚期LD治疗的辅助药物。本研究对PD专家门诊中经治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种药物与多巴丝肼合用治疗PD患者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择自2008年8月至2010年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接受治疗的PD患者。人选标准:(1)根据(PD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闭,诊断为原发性PD的患者;(2)接受多巴丝肼基础治疗,未使用麦角类或非麦角类DA受体激动剂;(3)出现疗效减退、开关现象和运动波动等并发症。排除标准:(1)伴有痴呆、脑出血、精神异常的患者;(2)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不全患者;(3)各种继发性PD综合征及PD叠加综合征;(4)未使用复方LD制剂或复方LD制剂治疗无效的PD患者。
二、研究方案
1.试验设计:所有患者均为神经科门诊PD专科中由主任医师诊治的病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多巴丝肼片+普拉克索片组(普拉克索组)和多巴丝肼片+泰舒达组(泰舒达组)(通常情况下.经济能力较好的患者使用普拉克索片,经济能力相对较差的患者使用泰舒达)。
2.药品及给药方案:基础治疗药物为多巴丝肼片。试验药物:普拉克索片;吡贝地尔片。
2组患者均连续服用多巴丝肼片(375 rag/d~750mg/d)30 d以上。在继续服用既往药物基础上,按照滴定疗法加服普拉克索或吡贝地尔。普拉克索起始0.75 medal,根据受试者症状改善情况和耐受性逐步加量,最高剂量1 mg/d,分3次口服。吡贝地尔起始剂量50 mg/d,每天1次,根据受试者症状改善情况和耐受性逐步加量至100~150 mg/d,2~3次口服。
3.病情及疗效评估标准:所有患者在接受DA受体激动剂治疗前和治疗后2、4、6、8、12周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评估标准为治疗12周后UPDRS总评分、UPDRS第1部分(精神、行为和情感)、第Ⅱ部分(日常生活能力)、第Ⅲ部分(运动功能)和第Ⅳ部分(治疗的并发症)分值相对基线的变化。
疗效评定方法:显效为服药后.分数减少在原来评分的6l%以上;有效为服药后,分数减少为原来评分的30%,-60%之间;无效为服药后,分数减少在原来评分的30%以下嘲。
4.安全性评定:2组治疗方案的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主要通过观察和询问患者服药后是否有何不良反应,并定期监测血压来评定。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心血管反应(体位性低血压)、精神障碍(幻觉、失眠、抑郁、焦虑、多梦)、便秘、视物模糊等。
三、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及秩和检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资料
最终入组40例患者,每组20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见表1。在受试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期、LD单日总剂量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2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UPDR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12周治疗后,2组UPDRS各部分评分均值相对基线(治疗前评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2组患者疗效的比较普拉克索组显效4例(20%),有效12例(60%),无效4例(20%),总有效率为80%;吡贝地尔组显效3例(15%),有效12例(60%),无效5例(25%),总有效率为75%。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四、安全性评定
本试验中普拉克索组的副作用包括失眠6例(30%),便秘2例(10%),头晕2例(10%),体位性低血压l例(5%);吡贝地尔组有失眠5例(25%),便秘3例(15%),胃部不适2例(10%),体位性低血压1例(5%),头晕3例(15%)。常见的不良反应是DA能反应.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55%和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卯=0.960,P=0.327),也未发现与用药有关的肝功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异常。
讨 论
DA受体激动剂在PD患者的一线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通过直接刺激纹状体内的DA受体起作用,无需再通过变性的DA神经元的代谢转化作用.无潜在的毒性代谢产物,也不会与其他物质竞争性地吸收及转运入脑,因此药物不良反应比DA受体激动剂的半衰期长,可以提供较为稳定的DA受体兴奋作用。较少引发由于长期运用LD治疗所致的病情反复和运动障碍。20世纪80年代后期。Rinne等阁提出在应用LD治疗的同时加服DA受体激动剂,迄今成为临床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案。
本试验PD患者在服用复方LD制剂多巴丝肼片的基础上.分别加用DA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和吡贝地尔治疗12周后。UPDRS.Ⅱ、UPDRS一Ⅲ评分均值相对基线都有明显下降.说明2组P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功能均得到改善.这与以往国外的临床研究报道一致。2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普拉克索非优效于吡贝地尔。
本试验观察到合用普拉克索或吡贝地尔治疗12周后,2组UPDRS—I评分均有下降,但普拉克索组评分较吡贝地尔组评分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普拉克索对PD患者精神、行为和情感的改善优于吡贝地尔。临床研究已证明普拉克索对PD伴发的抑郁症状有良好疗效。这可能与其激活皮质一额叶以及边缘系统的D,受体有关。Barone等对67名伴有抑郁的PD患者随机给予普拉克索及舍曲林治疗。结果发现。普拉克索组抑郁症状及评分的改善率(60.6%)要明显高于舍曲林组(27.3%),提示普拉克索可以作为伴有抑郁的PD患者的一线用药。
多个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普拉克索作为LD辅助用药治疗伴有运动波动的晚期PD患者。可以明显改善运动波动、异动症,减少LD用量,缩短“关”期,提高生活质量。
黎锦如等的临床研究发现吡贝地尔能改善PD患者的运动波动.原因是吡贝地尔为一种控释型DA受体激动剂.其半衰期长、血药浓度稳定,可以持续性地刺激DA受体。Evidente等在一项开放式前瞻性的研究中.用吡贝地尔作为LD的辅助药物对菲律宾59名并发运动波动症的PD患者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吡贝地尔给药采用滴定疗法,第1周接受50 mg/d,第2周100 mg/d,第3周开始至第8周,增加到150 mg/d。结果发现,患者的UPDRS平均分值下降了48%。LD平均每日服用剂量减少17%,而LD的作用时间延长了1.3h。
本试验中,经治疗12周后。普拉克索组和吡贝地尔组患者的UPDRS.IV评分均有下降.但普拉克索组评分较吡贝地尔组评分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普拉克索、吡贝地尔合用左旋多巴苄丝肼混合制剂能明显减少运动波动并发症.且普拉克索减少运动波动并发症的疗效优于吡贝地尔。2组患者并未改变每日多巴丝肼的平均剂量,可能是因为我国的PD患者每天LD服用剂量原本就低于西方患者,已处于基本治疗剂量。不宜再减量。
综上所述,普拉克索或吡贝地尔与多巴丝肼合用治疗PD可获得较显著的近期疗效,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当与多巴丝肼合用时,在改善PD患者精神、行为和情感及运动波动并发症方面的疗效,普拉克索优于吡贝地尔;总有效率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是对有经验神经科PD专科医生治疗的PD患者门诊随访资料进行的回顾性分析。采用的是开放式平行分组的方法,与随机、双肓的试验设计比较。未能排除患者及主持研究人员主观偏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