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泰托吡酯片
妥泰托吡酯片

【摘要】目的:观察托吡酯片在小儿癫痫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濮阳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0 例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观察组给予托吡酯片治疗,两组均治疗12~24周,随访6个月,记录随访结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完全控制 20 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5.00%,与对照组的7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觉异常1例,胃肠道反应1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与对照组的3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癫痫患儿的临床干预中应用托吡酯片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癫痫是儿科常见疾病,归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范畴,病情反复,病因复杂。多表现为恶心、 呕吐、 心动过速、 面色苍白、 呼吸暂停及腹痛等症状,以局部性或全身性发作为特点,对儿童精神及智力发育均可产生严重负面影响。临床上对癫痫患儿的干预多采用药物方案,以左乙拉西坦、 丙戊酸钠为主,一般主张采用单药方案,但研究显示上述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仅75%左右,疗效有限。基于此,为探讨治疗小儿癫痫的有效药物,以改善患儿预后,优化其生存质量,我院对收治的80例癫痫患儿展开了随机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癫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患儿均符合国际抗癫痫联盟制定的癫痫及癫痫综合征诊断标准,年龄5~12岁,入组前未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前3个月内每月癫痫发作次数超过3次。排除合并泌尿系统结石患儿,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疾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 40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6~12(9.1 ± 1.2)岁;强直发作7例,痉挛发作11例,强直-痉挛发作 3例,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 19 例。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11(9.0±1.1)岁;强直发作 8 例,痉挛发作12例,强直-痉挛发作3 例,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17例。两组患儿年龄、 性别、 发作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奥卡西平方案治疗。初始剂量为8~10mg/(kg·d),并视患儿症状逐渐增量至10~30mg/(kg·d),最大剂量不超过46 mg/(kg·d)。坚持治疗12~24周。观察组采用托吡酯片治疗,初始剂量为1.0~2.0mg/(kg·d),1次/d,间隔5~7d 后加量1次,增量为0.5~2.0mg(/kg·d),达到目标剂量8.0~10.0 mg/(kg·d)后不再增量,分早晚2次服用。坚持治疗12~24周。
1.3 观察指标: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标准:完全控制:癫痫完全无发作;显效:患儿癫痫发作频率减少超过75%;好转:患儿癫痫发作频率减少50%~74%;无效:患儿癫痫发作频率减少低于50%,或有所加重。总有效率=完全控制率 +显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组间对比进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完全控制20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完全控制11例,显效1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感觉异常 1例,胃肠道反应1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对照组感觉异常5例,胃肠道反应3例,体质量变化2例,嗜睡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癫痫是儿童时期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以意识障碍与肌肉反复抽搐为症状表现,部分伴感觉行为障碍,由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引起的脑功能紊乱所致。有临床研究报道,超过70%的患者在给予抗癫痫药物干预后发作可得到一定的控制,但依然有30%左右患者药物治疗疗效有限,发作控制效果差,其不仅对患儿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同时对其智力发育与神经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目前已引起临床研究者的广泛重视。诱发小儿癫痫的病理原因相对复杂,病因学研究者表示,病因尚未明确癫痫患儿多与遗传因素相关,又可称为隐源性或遗传性癫痫,病因明确类癫痫则多由先天性脑发育畸形、 脑血管病、 遗传代谢病、颅内感染、内分泌障碍等因素所致。近期也有学者表示,对癫痫患者采用托吡酯片治疗,其临床有效率高达94%,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托吡酯片属于高效广谱新型抗癫痫药物,从果糖D型镜像体中提取,但其化学结构与其他AEDs不同,最早用于难治性癫痫及部分发作性癫痫的加药治疗中。临床上对单用托吡酯片治疗小儿癫痫的报道尚少。于1980 年首次推出, 6 年后用于癫痫患者, 1998年于全球推广,当前已广泛用于各类癫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可阻断电压依赖钠通道,并减少癫痫持续放电时间,减少癫痫放电反应发作动作点位数目,同时可拮抗红藻氨酸与谷氨酸受体,增强 -氨基丁酸受体的活性,发挥碳酸酐酶抑制作用,并作用于离子通道,阻滞高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限制谷氨酸的释放。奥卡西平则为神经性药物,多用于局限性与全身性癫痫发作患者的治疗中,可阻断病灶放电散布,对脑细胞电压依赖性钠通道有一定的阻滞作用。有临床研究者对100 例癫痫患儿分别采用托吡酯片与奥卡西平方案治疗,结果证实托吡酯片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奥卡西平组,因此认为在小儿癫痫的治疗中宜选用托吡酯片方案。但也有部分研究者对托吡酯片在癫痫患儿用药中的安全性有其一定的质疑。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采用托吡酯片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奥卡西平方案,均随访6个月,结果证实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高达 95. 00%,与对照组的7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50%,与上述研究报道结果相符。由此可知,在癫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托吡酯片治疗方案,其临床治疗有效率高,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整体治疗效果好,可行性强,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