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部分发作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整群选取 2010 年 12 月—2015 年 1 月该医院收治的癫痫部分发作患儿 11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57例给予奥卡西平治疗,比较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 94.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5%,对照组有效率为71.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部分发作疗效确切,安全系数高。

   小儿癫痫部分发作又名局灶性癫痫发作, 是临床上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有 45 万新癫痫患者发病,小儿患病率约12.5‰。 小儿癫痫部分发作的临床特点是突然性、反复性和自然缓解性等[2]。癫痫长期发作会导致小儿的记忆障碍、智力下降、性格改变,还易造成意外伤害,严重时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对癫痫部分发作患儿应及早进行治疗, 减少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的10-铜衍化物,是临床上新型的抗癫痫的药物。 为了探讨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部分发作疗效及安全性, 对2010年12月—2015年1月收治的 114 例患儿采取分组治疗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 2010年 12 月—2015 年 1 月该院收治的癫痫部分发作患儿 114 例,观察组 57 例,男 31 例,女26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7.3±1.4)岁。 对照组57例,男 30 例,女 27 例;年龄 6~15 岁,平均年龄(9.4±1.5)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癫痫部分发作的诊断标准[3]。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 丙戊酸钠缓释片,用法用量:口服,按体重 30mg/kg,2次/d,治疗3个月。
1.2.2 观察组给予奥卡西平治疗 奥卡西平片。用法用量:口服,起始剂量每天 5~10mg/kg, 隔 2 周增加 5~10mg/kg, 增加到20~40mg/kg 维持,分2 次给药,治疗 3个月。
1.3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患儿的症状好转 75%以上;有效:患儿的症状好转50%以上;无效:患儿的症状好转25%以上。
1.4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1.5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 X2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有效率为7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有 2 例患儿出现疲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 对照组有3例患儿出现恶心,1 例出现上腹痛,2例出现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85,P<0.05)。

3、讨论
   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神经系统综合征, 按照病因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小儿癫痫部分发作多属于原发性癫痫。调查证实,原发性癫痫发病率高于常人, 继发性癫痫发病率也高于常人,原发性发病率高于继发性发病率。 小儿癫痫部分发以反复发作的肌肉抽搐、意识、感觉感等暂时异常为症状,病灶多位于颞叶和其边缘系统。 小儿癫痫病因多样多样,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其发作与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如 γ 氨基丁酸突触抑制减弱, 兴奋性递质受体介导谷氨酸反应增强密切相关。 小儿癫痫部分发作严重损害患儿的身心理健康,致残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因此,查明病因,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儿可以得到控制或治愈。奥卡西平是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开发研制,替代了传统的抗癫痫药物, 已成为临床上的一线广谱抗癫痫药, 其化学名为 10,11-二氢-10-氧代-5H-二苯[b,f] 氮杂卓-5-羧胺, 其对大脑皮质有高度选择性,通过抑制高电压激活的 N 型和 P型 Ca2+通道, 减少或防止病灶神经元的过度放电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从医院的研究发现,给予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 94.7%,有 2 例患儿出现疲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对照组有效率为 71.9%,有 3 例患儿出现恶心,1例出现上腹痛,2 例出现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 观察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瑞晓报道的奥卡西平治疗儿童癫痫64例有效率为87.5%相近。
   综上所述, 奥卡西平治疗小儿癫痫部分发作疗效确切,安全系数高,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