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分析胃肠道肿瘤临床治疗困境(上)”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食道癌、食管胃结合部癌在临床治疗上遇到的治疗困境以及相对应的治疗方法。这里将继续给大家探讨胃癌以及结直肠癌的治疗。
一、胃癌
英国牛津大学阿勒姆教授表示,近来,随着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的应用,这些标准已扩展至表面已形成溃疡的黏膜内癌或微小黏膜下浸润癌(sm1),但病灶直径必须<3 cm,这时淋巴结转移概率低于4%。要强调的一点是,术前评估和准确分期仍是外科治疗成败的基石。有研究表明,术前不能上两层楼梯的患者,术后89%会出现心脏或呼吸系统并发症,故建议术前进行心肺运动试验。证据表明,无氧代谢阈值(AT)小于或大于11ml/(kg·min)的手术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8.0%和0.8%,如果结合试验中是否出现心肌缺血,则死亡率分别为42%和4%。
二、结直肠癌
德国埃彭多夫医院阿诺尔德认为,目前综合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是分期系统尚未统一,对与直肠癌相关或不相关的并存疾病情况考虑较少,常常忽略患者的期望和意愿,相关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标志物没有进一步区分。综合治疗的真正目标,首先是治愈,其次是提高盆腔控制率、降期、保留括约肌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确保没有过度治疗,包括没有长期的治疗毒性及功能损伤。
他还表示,就过度治疗的问题,是否给予患者辅助治疗常不易决策,这是因为7%~10%的患者会出现局部复发,这部分患者可能有过度治疗的情况,需要有选择性地减少治疗;而36%~39%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对这部分患者则要预防治疗不足,可能需提高其治疗比例。所以,未来的治疗应分层决策,也应考虑现实情况,根据当地磁共振成像(MRI)检测的可及程度,设置可及和不可及两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