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新药克唑替尼获批
日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克唑替尼用于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的局部晚期和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克唑替尼是ALK/c-MET小分子抑制剂。FDA批准克唑替尼上市基于两项共纳入255名局部晚期或转移的ALK阳性NSCLC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
初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NSCLC患者中,ALK阳性率大约为3%-5%,这意味着美国每年大约有6500-11000名ALK阳性的NSCLC患者,全球估计每年有40000例患者被诊断为ALK阳性NSCLC。对于ALK阳性的NSCLC患者,克唑替尼显示出了显著的治疗活性,并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另外一项对已有生存数据进行的回顾性研究显示,82例ALK阳性并接受克唑替尼治疗的患者,1年生存率为77%,2年生存率为64%。患者的生存期与其性别、人种、吸烟史或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与克唑替尼同时获得批准的还有配套的首个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基因诊断方法——VysisALKBreakApartFISHProbeKit,这是目前用于全球临床试验中检测NSCLC中EML4-ALK融合基因的方法。该检测将帮助确定可从克唑替尼治疗中受益的患者。
EML4-ALK融合基因可见于多种肿瘤,例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炎性成肌纤维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和NSCLC等,是由第2号染色体短臂插入引起。根据EML4基因断裂点的不同,EML4-ALK融合基因至少有10种。EML4-ALK融合基因通过下游底物分子的激活、传递,各转导途径的相互交叉、重合,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影响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EML4-ALK融合基因通过融合伴侣的胞外螺旋结构域,使两个EML4-ALK分子的激酶区相互结合,形成稳定的二聚体,通过自身磷酸化活化下游MAPK、PI3K/AKT、JAK/STAT3等通路,从而引起细胞向恶性转化。